她可以採集一些草藥在當地市場上作為藥品出售,但這需要徒手清洗、修剪和烘乾,這意味著她要夜以繼日地勞動。
我們看到的種種問題,是一個被夾在不可挽回的過去與無法實現的未來之間的經濟體所顯露的病徵。健全的制度必須解決交流上的四個問題:確保足夠的承諾(commitment)、解決集體行動(collective-action)的問題、提供資訊(information)、限制無謂的影響力活動(influence activity)。
還要考慮資訊的需求增加:資本市場與銀行體系必須有辦法借錢給那些很難用自身的資產來做貸款擔保的公司。少了適當的制度,會引發兩個問題:1. 沒有進行有價值的無形投資,導致成長變慢。2. 無形資產豐富的經濟體的潛在不利因子乏人關照。我們相信,經濟體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的轉變,從一個主要為物質的經濟走向一個基於想法、知識與關係的經濟。其他人則樂觀一點,預期當我們找到方法提高新技術的成效,未來將有所改進。
我們在2017年出版的書《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記述了從主要為物質經濟走向基於想法、知識與關係的經濟的這場轉型,從中注意到投資轉而朝著無形資產(譬如軟體、數據、研發、設計、品牌、訓練和商業流程)而去。這種轉變已經持續四十多年。鑑於統一地方選舉前半段選戰(4月9日投開票),維新會勢力大增,自民黨這次特別加強業界團體等的支持基礎,徹底展開組織戰,但未能扳回一城。
後半段選戰4月23日投開票),日本維新會在關西地區得票數明顯成長,自民黨陷入苦戰,茂木強調,確實有必要徹底強化體制。林佑美原本經營人才培育公司,去年8月舉行的和歌山市議會議員補選時首度當選市議員。這次參議院大分選區補選,是因為原來這席參議員參選知事選舉而辭去參議員職務。已故首相安倍晉三的眾議院山口4區及安倍胞弟岸信夫以健康因素辭職的遺缺山口2選區,兩席自民黨全拿下。
得票數第2多的是執政黨自民黨提名的候選人、前眾議員、57歲的門博文。有政論家認為,除了門博文實力不足而落選之外,統一地方選舉前半段選戰當中,維新會氣勢如虹,拿下奈良縣知事。
24日凌晨12時15分(台灣時間23日晚間11時15分)左右,開票結果顯示,眾議院千葉5區選區,自民黨提名、聯合執政公明黨推薦的34歲的英利Arfyia當選,這是她首度當選。他是前防衛大臣岸信夫的長子、岸信夫擔任眾議員時的國會秘書。岸田22日再度到這選區輔選。她原本在東京經營餐飲店,這次參加自民黨大分縣連(黨部)公開招募,首度參選。
安倍故鄉山口縣眾院2席次補選自民黨全拿下,岸信千世當選 日本23日舉行統一地方選舉後半段選戰及參眾議院5席補選。23日晚開票結果顯示,維新會的勢力已擴及大阪的鄰縣和歌山縣。和歌山縣對自民黨來說,是現任眾議員、前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以及現任參議幹事長世耕弘成這兩位重量級政治人物的地盤。選戰開跑不久,岸田文雄到和歌山1區選區輔選時,遭人投擲爆裂物,所幸無事。
結果,眾議院和歌山1區選區由日本維新會的新人林佑美當選。自民黨在眾議院和歌山1區選區失利,由日本維新會的新人、41歲的前和歌山市議員林佑美當選。
眾議院千葉5區選區、參議院大分選區的開票作業截至晚間11時45分還在進行。這次參眾議院共5席補選的投票與統一地方選舉(類似台灣的九合一選舉)的後半段選戰一同舉行,23日晚8時(台灣時間7時)投票截止後立即進行開票作業。
自民黨在大阪已是「一片殘破」的局面,現在眼看著維新會在大阪以外的地區攻城掠地。已故首相安倍晉三的眾議院山口4區選區及安倍胞弟岸信夫以健康因素辭職的遺缺山口2區選區,23日開票結果,兩席都由自民黨拿下。開票結果日本維新會(簡稱維新會)前和歌山市議員林佑美當選。他的勁敵是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籍的新人、前參議院議員、71歲的有田芳生。接著得知眾議院山口2區由自民黨提名、聯合執政公明黨推薦的31歲的岸信千世當選。吉田的勁敵有田則是追究宗教團體統一教會與政治的關係,也指出政府有必要提出因應物價飆漲的對策。
吉田在這次選戰提出的政見是修憲、要推動尊重傳統與文化的教育等。對於本屆統一地方選舉(前半段選戰4月9日投開票。
此選區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5日輔選黨籍候選人遇襲處。參眾議院5席補選被視為首相岸田文雄執政的「期中考」。
國民民主黨籍眾議員岸本周平去年11月轉任和歌山縣知事,眾議院和歌山1區選區23日舉行補選。舉行補選的參眾議院5席是眾議院山口4區及2區選區、眾議院和歌山1區選區、眾議院千葉5區選區、參議院大分選區。
眾議院山口4區是去年遇刺身亡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選區,補選投開票結果,由執政黨自民黨提名、聯合執政公明黨推薦的前山口縣市議員、38歲的吉田真次勝選。日本參眾議院5席補選自民黨奪4席,岸信千世接父岸信夫衣缽 (中央社)日本23日舉行統一地方選舉後半段選戰及參眾議院5席補選,被視為首相岸田文雄政府的「期中考」,結果在5席當中,執政黨自民黨拿下4席,當選者包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的姪子岸信千世,同時,隨著這次選舉,日本出現首位維吾爾裔的國會議員。她10歲那年與父母一同取得日本國籍,曾任職日本銀行(央行)和聯合國本部的事務局而印度政府作為印太地區重要國家,應設想如何出力緩解緊張、避免戰爭,並儘早擬定對策以因應萬一情勢失控爆發戰事的情況。
他在文中說,直到今日,這項政策依然適用,因為台海一旦爆發衝突,勢將影響印度的安全與經濟。同年12月30日,新德里與台北斷絕關係,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
印度徵詢英國的意見,英國政府認為,不承認中共政權將損及西方國家在中國的利益,美國則是於1949年10月提醒印度勿做倉促決定,因為中共政權未必願意繼承中國的國際義務。印度為促進與台灣之間的經貿交流,1995年與台灣互設代表機構。
他寫道,1954年第一次台海危機在金門爆發,尼赫魯於同年10月在北京會晤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毛澤東稱美國與蔣介石正利用離島傷害中國,尼赫魯推斷,中共主要對台灣控制的離島感到芒刺在背,因此解決離島問題或許能避免一場更大的衝突。顧凱傑寫道,依前兩次的台海危機來看,早在1950年代,印度就已把主權議題與台海和平分開看待,「台海之事即印度之事」(what happens in the Taiwan Strait is Indias business)的政策得到確立。
顧凱傑寫道,印度獨立後與南京政府建立關係,但1949年國民黨潰敗,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認為國民黨已無力回天,於是對可能接管中國的中共政權擬出4個外交選項:拒絕承認、實質承認、有條件法理承認以及完全法理承認。顧凱傑也寫到,1949年印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文件上全無提到所謂的「一中政策」。在此思維下,尼赫魯政府於1955年和1958年的兩次台海危機中,均曾就台灣放棄金、馬以換取台灣海峽停火的構想,在美、中兩國之間進行斡旋,但都因美國不信任印度、中國猜疑印度而未能收效。顧凱傑曾出任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及印度駐中國大使,2018年至2020年接任印度外交部次長,之後退休,現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印度分會(Carnegie India)的非常駐研究員。
新聞來源 印度前外交官:1950年代兩度斡旋美中 提案棄金馬換台海停火(中央社) 延伸閱讀 台灣海峽歷次危機回顧:從一江山島戰役、八二三砲戰到飛彈危機,看美中台三角關係演繹 第四次台海危機初步分析:台灣沒有退讓空間,國際社會的反應讓中國始料未及 台海危機:中國軍演常態化下,這些決定走資避險移民的台灣人故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同年第3次台海危機爆發,由於才剛在台灣設點,新德里為降低政治敏感度,這次選擇保持沉默,以免落入中國口實。
(中央社)印度前外交部次長顧凱傑(Vijay Gokhale)最近撰文,披露印度政府早年在台灣海峽危機期間為促成停火,穿梭美、中兩國外交斡旋,提出台灣放棄金、馬換取台海停火的構想,最後因三方互不信任而未竟成功。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中國直到1996年才首度對印度提到「一中政策」,原因可能是為確保印度在台灣設點,雙方交往不會擴大至政治層面。